老屋藏岁月,未老绘今朝——用镜头串联兴山的旧时光 | 数据产业学院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系列活动
发布时间:2025-07-25 动态浏览次数:4

笑意写在脸上

哼一曲乡居小唱

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

多少落寞惆怅

都随晚风飘散

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

青砖黛瓦间,岁月在老屋的墙缝里静静流淌;青春身影中,活力为乡村的未来悄悄铺陈。数海红帆社会实践队走进兴山村,开启了一场跨越时光的故事采集行动,用文字与镜头记录老屋的沧桑记忆,捕捉与老屋共生的那些光影。

第一篇 章房新痕未改 岁月守初心

“现在的兴山村,马路修得平整,周边的房子也渐渐换了新貌啊!”没有挖土机的年代,地基的石头要靠锄头一下下敲碎,每一块都带着手掌的温度和汗水的咸;土沙子要用簸箕装了,再用扁担挑上山,山路崎岖,肩上的重量压弯了腰,却撑起来一个家的模样。那间房子不是钢筋水泥的堆砌,是一砖一瓦里的韧劲,是老一辈人“亲手造家”的踏实。奶奶的人生像一棵深深扎在兴山村的老树,1970年建房子的那些日子,更是刻在年轮里的硬核时光。

过年回来团聚,夏天回来避暑,奶奶和兴山村的联结从未断过。那间老房子是坐标,村子的变迁是注脚,写满了一个人与一片土地的相守,也藏着时代向前走的印记。

第二篇章 戎装虽解护乡邻 晚景安康福自临

爷爷出生于1934年,1954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,1955年参与江山岛战役,驾驶冲锋舟扑向敌军防线,以英勇无畏之态彰显战斗精神。爷爷凭借驾驶技能与无畏勇气立下战功,每当讲述起英勇的旧时事迹,仍是那般意气奋发。

爷爷退役后,和奶奶组成了幸福的家庭,携手走向世界各个角落,留下了许多美好记忆。然而世界再广阔也不如家乡的归属,还是这山清水秀更得以栖息。虽至暮年,仍旧精神矍铄,粗茶淡饭、爱人相伴、子孙满堂,人生的小确幸不过如此。

第三篇章 百年土楼驻 岁月酿得五代欢

奶奶出生于1928年,三岁时失去了双亲,在邻里的接济下辗转长大。东家给个菜窝窝,西家送件旧棉袄,她像株蒲公英,在各家屋檐下悄悄扎根。

1947年,她踩着青石板路嫁过来,从此兴山村这里便成了她永远的家。奶奶总爱坐在土楼的回廊下,阳光穿过她银白的发丝,在青砖地上织出细碎的网。她摩挲着腕上褪了色的银镯子,那是嫁过来时带的嫁妆。夕阳把土楼的影子叠成一环一环,她脸上的皱纹像是岁月的刻痕,每一条都藏着过往的故事。那双曾经抱着孩子们哄睡的手,如今已布满了老茧和斑点。

如今,年近百岁的奶奶已经享受着五代同堂的盛世,而她永远是那个用爱编织着家族记忆的人。

第四篇章 小卖铺藏暖意 守村隅济老日常

岁月在老屋的木门槛上留下温润的光泽,柜台上的玻璃罐里整齐码放着糖果与零食,墙角则有序堆放着洗衣粉、打火机等日用品,皆是村民们日常所需之物。

我们采访时曾好奇,阿姨的儿女早已去到城里,为何不随子女一起,反而留在村中守着这间老屋。她擦拭着柜台上的微尘,轻声道出缘由:城里的便利与热闹她并非不向往,只是村里老人居多,行动多有不便,若自己离开,村民们购置一包盐都需跋涉数里山路。这份对故土的牵挂,盖过了对城市生活的憧憬。于阿姨而言,老屋是深扎故土的家,小卖部则是一份放不下的牵挂。看着村民们购物时的笑脸,听着他们闲谈家常琐事,便是她心中最踏实的日子。

老屋不只是建筑,更是情感的容器;

未老不只是年龄,更是对生活的热忱。

实践队将采集到的故事制作成立纪录片和故事集,并留下了老人与老屋的照片,让老屋的往昔与未老的今朝在更多人心中共鸣。

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,不仅是一次记忆的抢救,更让乡村的过去与未来在碰撞中生出新的可能——正如那座老屋,既守着岁月的根,也迎着时代的风。